五台境内的古城
傅赦敏
(资料图片)
《五台山研究》1986年
五台境内散布着不少古城,今略考如下:
一 虑虒城
在五台境内最早的古城当推虑虒城,班固《汉书·地理志》太原郡领虑厩县。颜师古注说这两个字读作“驴夷”。它位于今五台县城北一里的古城村。北魏时改称驴夷县,不久县城迁至今县址,旧城即被废弃。
虑虒县名来自虑虒水,水发源于县西北十五里的虑虒山下里底村,东南流,经县城,注入清水河,全长30公里。清水河则是滹沱河的一条支流。
虑虒古城遗址至今犹存。它在古城村北,南北宽1150米,东西长1460米,规模比今县城大得多。城东北、正东、东南部分有土筑城墙,版筑痕迹明显,城内绳纹陶片到处可见。在五十年代,这里曾出土过战国布币及大量的王葬时期的布币,如“大布黄千”,“小布一百”等。一九六一、六二年间,农民挖渠时又发现了战国铜器,这说明从战国到汉代,虑虒一直是商业相当发达的县城。值得注意的是传世的战国布币中有虑虎币、以及虑虎半币(见《古钱大辞典》四三六至四五,《东亚钱志》3,10),上面分别铸有“虑虒”和“虑虒半”等字,形制为尖足布,属战国中期的赵国布币,虎是既的简体。三晋布币文字一般都是地名,如“襄垣”、“长子”、“屯留”、“平阳”、“晋阳”等,虑虒二字为战国古文,以往古钱学家都未能认出,最近才被古文学者确认。这二个字的确认,将建城的历史由汉代上推到了战国。许多地方志及《一统志》以为城始建于汉代,来自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。其实《汉书》只是说那时有虑虒县,并没有说汉时才建,事实上《汉书》所载的县,许多都是沿袭战国和秦代的。
又据说古城中还保存有春秋时期的基葬,传说春秋时期赵简子来过这里,似乎古城年代尚有往早推的可能,这有待于今后考古发掘来证明。
为了了解古城在汉代的地位,还应当介绍一下传世的一件汉代标准的锅尺,上有铭文:“虑虒铜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”十四字,世称虑虒尺,它是后汉章帝建初六年(公元81年)所造,距今一千九百多年,尺长23.6厘米。汉代以县命名的铜尺,这是唯一的一件。
二 魏晋仓城
《魏书·地形志》永安郡驴夷县有仓城,《大清一统志》卷一五一引旧志云:“仓城在县西南三十里,魏晋时储粮处。”此城遗址在今东冶乡永安村东北侧高岗上,南北长300米,东西宽250米,城内尚有布纹砖瓦碎片可见。
三 驴夷城与五台县城
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年(486年),在原虑厩县城南新建驴夷县城,城周长三里二十步,东南临虑庞水,西北有池。城东、南、北三面均为陡崖,形势极为险要。县城仅置南、北、西三门,城墙用土夯成。
北齐时,驴夷属雁门郡管辖。隋炀帝大业二年(606年)改名五台,仍属雁门郡。五台以山命名,一直沿用至今,故五台县城即北魏的驴夷城。
五台县城在明清两代屡次增修。明隆庆四年(1570年)建南、北二楼,外筑廓垣。万历十几年间,五台曾发生张守清率矿工起义事。明地方政府为加强防卫,于万历二十四年(1596年),增修了高三丈二尺的大垣,敌台25座。万历三十三年(1605年),又增修城楼四座。正是在万历年间,加砌砖墙,土城变为更加坚固的砖城。康熙年间,因洪水和地震的破坏,曾两次重修城楼,有楼和瓮城。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,建南瓮城半月照墙84丈,北瓮城长90丈。1946年拆除城墙,现在遗迹尚存,旧砷数通倒卧在旧墙基上。
以县城规模而言,五台县城是偏小的,试与明代今忻州地区县级城池规模比较一下,最大者为偏关、神池,周长五里多,其次为定襄、静乐、崆县、岚县、五寨,周长四里多,复次为繁峙、河曲、五台,周长三里多,最小为兴县,周长二里多。如与太原、大同地区县级城池相比差距更远,太谷县周长十二里,左云县周长十里,比忻州(周长9里)还长。五台县城的规模较小,原肉在于地势所限,不易扩建,加之并非军事要冲,也不是经济繁华之地,至今其规模不如东冶一镇。
四 思阳城
《魏书·地形志》载驴夷县有思阳城。这应是北魏以前魏晋时期的古城,唐《元和郡县志》以来的地理书再不见记载,足见其城废弃已久,不为人们所知。考今蒋坊乡有庞阳村,也作泗阳村,其地因庞阳河得名,愿古音夷,后讹读作泗,泗、思音近。一般古城为解决用水问题,多傍河而作,因此思
阳城很可能在今厩阳村。
五 张公城
洪武《太原志》载:“张公城,在五台县境,十六国时,石勒将张平所筑,有碑。”(《永乐大典》卷五二〇四引。宋乐史《平袁宇记》亦有类似记载。)可惜碑已不存,有关的金石书也不见记录,此城所在,已难考见。
温馨说明: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,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,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,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,敬请原作者谅解!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,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。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,敬请读者批评指正,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。谢谢合作!
关键词: